【健康飲食】愈來愈多香港人關注健康生活,健康飲食習慣方面都更著重少肉多菜!但原來不少蔬菜都含天然毒素,誤食或引致食物中毒!含毒素常見食物包括野菇、四季豆和馬鈴薯等。含天然毒素日常食物有什麼?《香港財經時報》為大家整合6種含天然毒素食物的正確處理及食用方法。
根莖類食物擺放太久會發芽
香港屬亞熱帶地區,氣候偏濕潤,尤其二月回南天時更十分潮濕,加上近年新常態下,家庭都習慣在家儲存多些食物有備無患,經常可發現廚房的根莖類食物,如薯仔、番薯、薑、洋葱、蒜頭等因擺放太久而發芽!不過,原來除了薯仔外,番薯、薑、洋葱、蒜頭等即使發芽了仍可食用!大蒜發芽後更會增加抗氧化功效,特別在發芽後第5天,大蒜的抗氧化能力最高,但其味道會減淡。
健康飲食|薯仔發芽可吃嗎?
進食發芽薯仔究竟有什麼後果?曾有網民分享自己曾誤食薯仔後的中毒經歷,指薯仔變青都不適合食用:「我試過整沙律成兜都綠綠地,無為意個薯仔有一忽變青咗,食完痾咗一星期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Centre for Food Safety)提醒市民,發綠、發芽或損壞後的馬鈴薯的苷生物鹼會大大增加。
可引致腸胃和身體不適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馬鈴薯含有配糖生物鹼(又稱糖苷生物鹼或苷生物鹼),若過量攝入配糖生物鹼即可引致腸胃和身體不適。雖然整個馬鈴薯植株會自然產生多種配糖生物鹼,但以花和芽內的含量最高。
削皮能減少毒素含量
另外,食安中心在2007年的研究檢測馬鈴薯各部分的配糖生物鹼含量,當中發現薯皮(每公斤90至400毫克) 的含量比薯肉(低於每公斤10毫克)可高出40倍。由此可見,削去外皮能大大減少馬鈴薯中的配糖生物鹼含量。
食有毒薯仔急性症狀出現時間
食用「有毒」薯仔而因攝入過量配糖生物鹼的急性症狀一般會在食用後30分鐘至12小時內出現。但因此而致命的可能性低,因每公斤配糖生物鹼含量超過200毫克的馬鈴薯味道會變苦,亦會令喉嚨和口腔有灼熱感,市民較易分辨「有毒」的薯仔。
食用「有毒」薯仔症狀

-
噁心;
-
嘔吐;
-
胃痙攣;
-
腹痛;
-
腹瀉;
-
嚴重者會出現神經系統病徵:嗜睡、顫抖、神志不清、煩躁、乏力和視力模糊。
馬鈴薯處理及食用建議:
食安中心指出,馬鈴薯內的植物毒素非常耐熱,即使徹底煮熟仍有機會引至食物中毒,所以發綠或發芽的馬鈴薯千萬不能食用。中心的食用建議包括:
-
避免長時間貯存;
-
存放在陰涼乾爽的地方;
-
烹煮前,先削皮以減少配糖生物鹼含量;
-
煮食前先削走有損傷(切口和瘀痕)、腐爛、發綠、發芽的地方。(注意,若情況嚴重應整個丟棄不用。)
-
進食到有苦味或令口腔有灼熱感的馬鈴薯時,切勿再繼續食用。
6種含天然毒素食材 安全食用措施
以下為6種常見的含天然毒素的食物,食安中心指,大量吃下這些可供食用的植物亦會引致食物中毒。另外,中心為市民提議在進食這些含天然毒素的食用植物時可參考的措施,以減低食物中毒的風險。
- 四季豆、扁豆、刀豆、紅腰豆、白腰豆、黃豆:含植物血球凝集素;
食用措施:把豆浸透後以沸水高溫徹底煮熟。 - 竹筍、木薯:含氰甙;
減低中毒風險措施:去皮浸泡,再切成小塊以沸水徹底烹煮。 - 北杏、亞麻籽:含氰甙;
減低中毒風險措施:用沸水徹底煮熟(若以其他方法烹煮,只可小量進食。) - 馬鈴薯:含甙生物鹼;
減低中毒風險措施: 切勿進食已發芽、已發綠或已壞的馬鈴薯。 -
白果:含4'-甲氧基吡哆醇;
減低中毒風險措施:切忌生吃;只可小量進食,特別是兒童。 -
鮮金針(鮮黃花菜):含秋水仙鹼;
減低中毒風險措施:徹底煮熟;曬乾後的金針可安全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