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樓市】奢侈品牌繼承了歐洲的工藝文化,甚至宮廷階層的審美觀,在後工業革命年代繼續產出不少經典又價值不菲的消費品。奢侈品牌的店舖,一般有著與別不同的氛圍。品牌通過室內擺設、氣味、音樂等元素來打造店內的奢侈品購物體驗,在店裡你購買的並不僅僅是一樣商品,還有選購時附帶的品牌體驗,是一種超越功能理性的消費行為。
奢侈品牌跨界合作聯乘房地產
近年不少奢侈品牌都有聯乘其他行業產品的趨勢,其中有不少更積極跨入房地產界,知名設計師例如阿瑪尼(Armani),正在與發展商發展「名牌住宅」,在寓所中打造在店鋪里能體驗的奢華。
阿瑪尼:杜拜開設酒店
阿瑪尼在2010年在杜拜開設首家酒店,由品牌創辦人Giorgio Armani監督設計細節。阿瑪尼最初以服裝起家,但是品牌產線漸漸擴展到時尚用品,比如化妝品,手錶,皮包等,再發展出自家品牌家居產品系列 「Armani Casa」,並在酒店中大幅使用。
部份奢侈品牌有着和阿瑪尼相似的發展軌道,是奢侈品牌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因為他們的消費者都在追求品味,而品味不僅僅只會從服裝反映,生活風格也是表現品味的渠道,當然寓所的整體的由外到內,也不例外。
施華洛世奇、愛馬仕:住宅項目
阿瑪尼設計的菲律賓世紀尖塔(Century Spire)住宅項目快將落成,另外還將會主導設計被提名中國十大當代建築之一的北京房地產項目的住宅單位和公共區域部份;水晶製造商施華洛世奇(Swarovski)結合杜拜地產開發商開發「施華洛世奇奇妙空間」住宅項目,由施華洛世奇燈飾和室內裝飾產品團隊領導;愛馬仕(Hermes)也在中國珠海和新加坡分別建成了愛馬仕公寓,集合愛馬仕品牌眾多的傢具系列。
期待衍生更大的品牌價值
地產是全球其中一個最昂貴,最增值的產業,而奢侈品牌的目標市場與高端地產客戶吻合,都是注重身份地位,生活品味的消費者。因此,各大奢侈品牌進駐房地產是品牌伸展合理的一步。
不少品牌已有50年以上的歷史,在全球已有一定規模的追隨者,其品牌所帶出的品味,質量亦是不容置疑的。奢侈品牌將其品牌授權給開發商,能夠將其正面形象及品牌價值轉移到地產項目上,令名牌住宅提供了同時有吸引力的投資與理想的生活方式,房地產市場投資風險相對較高,國際品牌的加持對房地產投資者來說無疑是定心丸。
不少品牌先從酒店入手
奢侈品牌的在房地產的附加值十分顯而易見,名牌住宅平均價值比同等級的非名牌住宅高出了接近百分之三十,可說是奢華中的奢華。
也許名牌住宅的消費門檻實在太高,不少品牌都先從酒店入手,寶格麗(Bvlgari)現時有五家酒店,林寶堅(Lamborghini),莫斯奇諾(Moschino),菲拉格慕(Ferragamo)在世界不同的大城市如米蘭,佛羅倫斯也有其品牌酒店,將奢華生活變成一種藝術形式,試圖把奢侈時尚品牌,真正的結合生活,更進一步地走進時尚。同時,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第一家酒店也將於 2026年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開幕。
Boss巴里島別墅3,000美元一晚
德國時尚奢侈活品牌Boss也不甘示弱,收購了一座位於印尼巴里島的別墅來加入這一潮流,索價大概美金3,000元一晚,可容納十名旅客同時居住。這個有趣的時尚品牌聯乘項目,是與豪華度假管理公司:The Luxe Nomad合作。
和其他奢侈品牌聯乘房地產的項目類似,務求令客人可以沉浸在品牌的世界中,體驗品牌的設計美學、工藝以及在住宿的各個方面對品味的追求。比如客人入住後,會收到適合帶有品牌特色的迎賓禮包,都是Boss的獨家限定用品,包括筆記本、書寫工具、水瓶、帽子和沙灘包。房間裡面更有香水衣櫃,擺放的都是該品牌著名的香水系列。
消費者追求沉浸式品牌體驗
筆者認為在當今的數碼時代,消費者追求的已經遠超於傳統零售交易,取而代之的是沉浸式的品牌體驗,故此這一類聯乘房地產和酒店的項目,其目標不僅是銷售產品,而是務求為消費者創造沉浸式的難忘記憶,培養更深層的連結和品牌忠誠度。透過提供沉浸式環境,客人可以在從購物到餐飲到文化體驗的多個層面上與品牌互動,那麼品牌便能夠從單純的時尚層面,提升為生活方式之目的地。
協助房地產商在競爭中突圍
隨著消費群眾的年輕化,筆者認為將來會出現更多品牌聯乘房地產的項目,甚至年輕的潮牌,或許也能聯乘一些共享居住,長租公寓,私人會所等針對新興年輕人市場的房地產項目,以創造更大的品牌價值的同時,也能協助房地產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突圍。
作者簡介:盧銘恩是華坊咨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Asia PropTech創辦人。產業測量師出身,致力將創新科技帶進房地產業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助理教授及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客席講師,曾獲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頒發之傑出成就青年獎,在多達20個國家超過50場房地產會議中擔任講者,主理亞太區多宗房地產投融及資本市場上市項目。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