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工商管理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受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委託,進行「內地來港移民分析:疫情以來的變化」研究,並聯同該會公布結果。研究顯示在2019年的內地移民基層就業人口之中,有六成半人的收入在2024年仍較2019年低,包括21%處於失業的人士。此外,在疫情初期失業的基層內地移民中,逾半至去年仍未找到工作,即使當中15%重回就業巿場,收入也較疫情前低,揭示疫情對內地來港移民的收入及就業率有長遠的影響。

研究目的:以了解新冠疫情對內地來港移民的影響

浸大工商管理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總監兼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教授鄭毓盛教授,連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總監(知識轉移)兼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高級講師黃健明博士,以及該中心研究團隊,分析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及過去的數據,並結合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會員調查結果,以了解新冠疫情對內地來港移民的影響。

收入和就業率低於疫情前

研究人員分析香港社區組織協會3,236名屬於工作年齡人口的內地移民會員在2019至2024年的收入和就業情況。按年比較收入水平,他們的收入中位數在2020年疫情初期為港幣14,769元(2022年物價水平),較2019年下跌 4%,跌勢在2021年持續,至2022及2023年反彈。然而,2024年再度下跌,在首 9 個月的收入中位數為15,023元(2022年物價水平),仍然低於疫情前3%。

可能出現的「磁滯性失業」

團隊追蹤於2020年失業的個案,發現逾半至2024年仍未能脫離失業大軍,反映可能出現經濟學所述的「磁滯性失業」(相當於短期經濟衰退帶來的失業演變成長期的失業狀態)。

另外15%的個案即使重回就業巿場,但收入卻仍然少於疫情前。

停課影響新移民母親就業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在職的內地新移民母親因缺乏全面家庭網絡支援,需留家照顧子女,就業受到特別嚴峻的打擊。在2021年疫情期間,育有 6至15歲子女的內地新移民母親的就業率,由2016年約39%大幅下跌9個百分點至30%,是本地出生母親就業率跌幅的三倍。

愈遲來港學歷愈低

研究顯示,內地學童愈遲抵港,取得學士或以上學歷的比率便愈低。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在幼稚園、小學及中學階段抵港的25至29歲內地移民,他們擁有學士或以上學位的比率分別為44%、38%和34%,反映較早來港的學童有較多時間適應本地的教育制度。

研究指出,疫情推遲了內地來港的中小學適齡兒童的抵港時間,長遠或會影響他們升讀大學的機會。按教育局統計,首次入讀本地中小學的內地學生人數由2018至2019年的年均7,951人,下降至2020至2022年的年均3,832人。

內地移民舒緩人口老化

根據2021年數據,在過去20年抵港的內地移民年齡中位數為39.6歲,較整體香港居民的47.3歲為低,加上他們在港所生子女,有助舒緩本港人口老化問題。相較之下,若沒有內地移民來港, 2021年的兒童及青年人口將大減兩成,反映內地移民是勞動力的重要部分;人口年齡中位數亦會上升至49.6歲。

疫情期間,醫療業就業人口佔全港整體就業人口的比例,由2016年的4.8%增加至2021年的5.9%,反映疫情帶動醫療業對勞動力強勁需求。同一時間,低學歷內地女性移民在醫療業就職的比例增幅高達44%,她們在醫療業整體就業人口中的佔比也上升了11%,是內地移民補充香港勞動力的一個例子。

勞動人口參與、收入和貧窮率隨居港年期改善

內地移民抵港時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和收入都較香港出生居民低,貧窮率則較高。不過隨著內地移民居港年期增加,他們在這三項指標與香港出生居民的距離都逐漸拉近。

內地新移民背景漸趨多元

來港途徑增加使內地新移民背景漸趨多元。傳統上大部份內地移民以單程證來港家庭團聚,近年愈來愈多的內地居民以非單程證途徑來港,兩者背景有顯著差異,在職業及行業選擇上明顯不同。以單程證來港的內地移民較多從事傳統行業,非單程證內地移民則更多從事金融、保險及專業服務業。

疫情對低收入內地移民造成長遠而非短暫影響

鄭毓盛教授表示,研究報告反映疫情對低收入的內地移民造成長遠而非短暫的影響,情況令人憂慮。他表示:「除了推出短期援助以解決他們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如何協助相關群組重投就業市場,將有效改善本港的貧窮問題。」

黄健明博士指出,疫情期間停課打擊新移民母親就業。社會應思考如何為支持內地新移民母親就業提供配套,例如在校內和社區增加資源,以支援父母照顧兒童。

比本地居民面臨更大的困難

研究團隊亦建議,政府在制訂人口及人力資源政策時,需充份考慮內地移民對本港人口結構和未來勞動力的影響。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表示,研究結果與該會的觀察一致。新移民家庭在初來香港時面臨諸多問題,除了要照顧子女,還因託兒服務不足和社交網絡薄弱,比本地居民面臨更大的困難。然而,只要他們開放學習,加上社會提供支援,努力尋求出路的新移民是可以脫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