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華今日發表《2025年金融犯罪報告》,報告顯示香港金融及專業服務領域70%的企業高層預計2025年金融犯罪風險將會上升,比例略低於亞太區平均值(77%)及全球平均值(71%)。

風險上升的兩個主要原因

香港受訪者認為,風險上升的主要原因為網絡安全漏洞(66%)及犯罪分子增加使用人工智能(66%)。報告指出,企業對人工智能應用觀點不一,擔憂地緣政治風險,並審慎檢視將加密貨幣納入業務運作的可能性。

香港主要調查結果:

70%的受訪者預計2025年的金融犯罪風險將會上升。網絡安全漏洞與資料外洩(66%)及犯罪分子增加使用人工智能(66%)將成為未來一年風險的主要來源,其次為上游罪行增加(52%)、地緣政治風險(40%)和政局不穩(30%)。

56%企業計劃更頻繁地進行業務風險評估

為此,企業計劃更頻繁地進行業務風險評估(56%),投資於人工智能解決方案(44%)及增加網絡安全預算(42%),以應對可能增加的金融犯罪。

受訪者對使用人工智能打擊金融犯罪的觀點不一

調查顯示受訪者對使用人工智能打擊金融犯罪的觀點不一。在目前正在探索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工具的受訪者中,僅19%認為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工具對其金融犯罪合規框架具有「非常正面的影響」,比例在亞太區受訪市場中最低(亞太區:25%;全球:20%)。

48%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將有利於其金融犯罪合規計劃

展望未來,48%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將有利於其金融犯罪合規計劃,但56%視人工智能為重大合規風險。40%的受訪者認為地緣政治是金融犯罪風險上升的主因。網絡犯罪(62%)和經濟及金融制裁(60%)將對受訪者未來12個月的金融犯罪合規計劃構成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

僅12%的受訪者表示,其企業在應對新興地緣政治衝突和政局不穩方面「準備非常充足」(亞太區:22%;全球:24%)。

主要擔憂:供應鏈挑戰與地緣政治風險交織

受訪者將網絡安全威脅(45%)、地緣政治風險(35%)和政局不穩(33%)列為對其金融犯罪合規計劃構成最大挑戰的供應鏈相關問題。僅28%的受訪者表示其金融合規計劃對處理未來一年供應鏈問題「準備非常充足」(亞太區:34%;全球:38%)。

在業務營運中採用加密貨幣持審慎態度

加密貨幣被視為憂慮之一,機構普遍對於在業務營運中採用加密貨幣持審慎態度。62%的受訪者認為加密貨幣構成的金融犯罪威脅是未來一年的中度至重大隱憂(亞太區:61%;全球:59%)。然而,僅28%的受訪者表示其機構金融犯罪合規計劃涵蓋加密貨幣相關風險;20%表示計劃未來會納入這項風險。

這或能解釋為何近半數(48%)受訪者表示其公司不接受、不認可及/或不進行加密貨幣交易,且沒有相關計劃。調查報告的全球調查結果包括:

網絡安全首當其衝面臨風險

近年網絡安全威脅呈上升趨勢,數據顯示相關擔憂持續加劇,同時各界對人工智能在金融犯罪合規有何角色的認知正在轉變。

68%將網絡安全視為最大風險因素

在預計未來一年金融犯罪風險上升的金融服務業專業人士中,逾三分之二(68%)將網絡安全視為最大風險因素,近半數企業(49%)計劃將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納入打擊金融犯罪的措施。

  • 但是,只有五分之一(20%)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對其金融犯罪合規框架產生「非常正面」的影響,低於2023年的37%。
  • 超過四分之一(27%)的企業將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作為其金融犯罪合規計劃的固有環節,高於2023年的水平(24%)。
  • 人工智能主要用於識別可疑行為(63%),其次是網絡分析(54%)及識別風險信號(44%),幫助企業提高監測能力。 

監管變化引發擔憂

有見2025年內監管機構將加強執法及合規要求,金融及專業服務公司正在加緊準備,但大部分公司對本身適應能力缺乏信心,尤其在應對制裁方面。

  • 逾半數(55%)受訪者預計打擊金融犯罪的執法行動將會增加,近三分之二(59%)認為企業透明度要求將在未來一年有所改變。
  • 近半數受訪者(49%)表示緊貼監管變化是制裁合規工作的最大挑戰,高於2023年的三分之一(34%)。

37%企業完全採用內部篩查

放眼全球,只有不足五分之二(39%)的資深金融專業人士表示對其企業的制裁篩查能力「非常有信心」,其中英國(34%)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儘管37%的企業完全採用內部篩查,但使用第三方服務(34%)或混合模式(28%)日趨普遍。

地緣政治風險成為重要議程

2024年地緣政治事件接二連三,而2025年伊始的動盪與過去全年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事實上,企業正將這項因素納入持續合規工作中。

展望2025年,只有三分之一(33%)受訪者表示對未來12個月應對地緣政治風險「準備非常充足」,僅38%對其金融合規計劃識別新興地緣政治威脅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