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協會研究與政策中心發佈《投資者觀點:無形資產》報告,提倡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採取披露先行的方式,以推動無形資產的認可和會計處理進展。無形資產一直以來都是財務報告領域中歷時最久並且日益受到關注的議題之一。
經濟機構轉型 無形資產密集型(intangible intensive)企業興起
- 根據已發展市場的國內生產總值統計,無形資產投資已超逾有形資產投資。
- 主要股票指數的市帳率顯著上升,部份原因是未有在帳面上反映無形資產。
- 全球最大的企業多屬無形資產密集型,獲得創投資金或透過首次公開募股(IPO)上市的企業也多集中於此類行業。
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關注重點
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正在全面重新檢視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方法。在現行會計準則下,企業在併購中取得的無形資產(例如專利、品牌、軟件等)一般可作資產入帳,而企業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相關成本則須即時列帳為支出。此外,現行準則對無形資產的披露要求也很低,或是屬自願性質,導致投資者難以掌握這些重大投資的真實狀況。
CFA協會:財務報表遺漏關鍵資產但仍未有進展
CFA協會全球倡導高級總監Matthew P. Winters表示,在當前傾向減少披露的市場環境下,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成為具爭議性的議題。雖然已有明確證據指出財務報表遺漏了關鍵資產,但仍未有進展。以蘋果公司為例,其資產負債表上並無列示任何無形資產,研發活動也只在在附註中以三句話描述,然而,對現金和可供交易證券的披露則詳盡披露。這些披露都完全符合準則規定,可是卻未能為對投資決策提供實質資訊。
應更廣泛地將無形資產資本化
Matthew P. Winters指出,不少持份者,尤其是投資者,認為應更廣泛地將無形資產資本化,以真實反映企業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價值來源,並與有形資產的處理保持一致。不過,也有反對意見認為資本化未必較支出化提供更具價值的資訊,現行準則的保守性和一致性亦應予以保留。反對意見同時提出,給予企業更大的自由空間進行資本化,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盈餘管理問題。
為了將討論推向更有效的方向,並向FASB和IASB提供投資者的觀點,CFA協會向投資組合經理和金融分析師的會員發出意見調查,探討如何改善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方法。超過80%的受訪投資專業人士要求加強披露,並在財務報表中對無形資產的投資進行更明確的分類。
CFA協會會員觀點
- 無形資產具價值,現行會計模型未有反映:超過70%的受訪者同意,對於許多企業而言,a) 最有價值的資產未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b) 現行會計模型未能但應該認列這些重要的無形資產;c) 未認列的無形資產是許多上市公司的帳面值與市值出現落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 最迫切需求為改善披露和更詳細的分類:只有39%的受訪者認為現有無形資產披露具實用價值。最多人一致支持、相當於超過80%的受訪者加強披露並對無形資產投資與相關支出進行更明確的分類。
- 多項披露建議獲投資者大力支持:投資者廣泛同意一系列加強披露的建議,大多項目獲得超過80%的受訪者支持。受訪者認為加強披露是實現無形資產更佳估值、衡量和最終認列的關鍵一步。
- 投資者支持現行收購無形資產入帳方式,但減值測試(impairment testing)仍需改進:超過70%的受訪者同意在收購中繼續單獨認列可識別的無形資產入帳,但也有相若比例的受訪者憂慮目前減值測試在透明度和時效性方面存在偏差。
- 多數支持將自行產生的無形資產入帳,但持審慎態度:許多受訪者主張,應將企業自行開發的並且有可識別的無形資產入帳。然而,亦有顯著比例反對,憂慮會增加盈餘管理風險,並質疑遞延認列是否比即時支出化提供更具價值的資訊。有意見指出,這種潛在的盈餘管理源於對無形資產投資缺乏透明度。
- 若入帳自行產生的無形資產,在按初始成本入帳和按公允價值入帳之間卻未有明確共識;若要入帳自行產生的無形資產,支持以成本入帳和支持以公允價值入帳的受訪者比例相當接近。
- 財務相關性風險上升,惟投資者對激進改革的意欲不強:投資者認為,若FASB和IASB不對無形資產採取行動,財務報表的相關性將進一步下降。但投資者普遍不支持激進改革,例如推行全新的資產負債表架構,以反映收購或創建的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
必須先加強披露與實施更明確的分類
CFA協會全球倡導高級主管Sandra J. Peters指出,CFA協會研究的核心訊息是在考慮將無形資產認列進財務報表之前,必須先加強披露與實施更明確的分類,才能真正了解企業在無形資產上的投資。回顧過去30年的準則制定歷程,無論是股份為本的薪酬、公允價值會計還是退休金評價,皆是由提升資訊披露起步。若缺乏資訊,投資者難以了解他們知道存在的無形資產,而準則制定機構亦無法精準掌握改革方向。若無更佳披露,無論投資者還是制定機構,都難以清晰界定問題所在。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