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4月22日 - DFI零售集團(以下簡稱DFI或集團)為亞洲著名的零售集團,擁有多元業務,於 2024 年在泰國推出了低碳米耕種先導計劃,致力減少食米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DFI透過實施嶄新的種植技術,推廣使用可持續農業耕種法,並提高供應鏈的環保意識。此創新計劃於 2024 年成功生產了 110,000 公斤獲認證的低碳米,與傳統耕作方法相比,低碳米稻田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至少30%。

DFI 零售集團在泰國推出低碳米耕種先導計劃
DFI 零售集團在泰國推出低碳米耕種先導計劃


食米在亞洲是非常重要的糧食,全球 85% 的食米均產自亞洲,而泰國更是全球第六大食米生產國。單計香港,每年食米的消耗量約255,105公噸 1, 2 。食米消耗量所產生的碳排放高達1,060,982公噸二氧化碳當量3, 4,相當於駕車圍繞地球106,532圈5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
根據 2023 年的數據,食米是構成DFI範圍3排放的主要產品類別之一,約佔範圍3以內的6%溫室氣體排放量。傳統的食米耕作方式需要長期淹浸稻田,這會在土壤中造成厭氧條件。這種缺氧環境使微生物釋放溫室氣體甲烷,全球暖化潛能值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是二氧化碳的 28 倍,對氣候變化造成重大影響。
為應對以上環境挑戰,DFI與農業專家、泰國政府和研究人員共同研發引入低碳米耕種計劃,與 30 位當地農民合作,實施可持續種植技術,包括:

  • 乾濕交替技術: 透過採用乾濕交替灌溉技術,將稻田連續淹水的時間從傳統的 120 天縮短到約 10 天。階段性灌溉不僅節省用水,還能減少甲烷排放,但產量保持不變。
  • 禁止焚燒稻草:支持農民廢除露天焚燒稻草,從而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氣污染。
  • 土壤及肥料管理: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密切監測土壤質量和肥料施用。對土壤樣本進行分析,以優化養分,並最大限度地減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


DFI於2025年將繼續推行計劃,目標是在香港市場以「御品皇」品牌推出 200,000 公斤的低碳米。此舉將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並於整個供應鏈中推廣可持續發展農業。DFI 未來將探索更多與夥伴的合作和低碳採購機會,以提高其影響力。

集團首席法律、管治及企業事務總監陳慧敏表示:「除價值和品質以外,我們同時致力於可持續發展。這項計劃彰顯了我們對追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決心。我們希望推動整個產業、價值鏈上的的持份者,一起採取行動,邁向可持續的未來。」

集團自家品牌總監袁惠霞補充:「顧客願意支持可持續產品,但不希望為此付出較貴的價錢。在 DFI『以客為先』的方針下,我們致力提供價格合理的可持續選擇。」
顧客可以在香港指定的惠康分店或惠康網店購買由這項低碳耕種計劃生產的食米產品—惠康自家品牌御品皇優質泰國茉莉香米(5公斤裝)

DFI 未來會繼續致力為顧客提供更多可持續產品的選擇,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亦能讓顧客以相宜的價錢購買產品。

[1] 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貿易署。( 2023 ) 食米: 每人平均耗米量
[2]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23年8月15日). 2023年年中人口數字
[3] AGRIBALYSE®. (n.d.). 數據摘錄自以下網址的數據集:政府研究數據
[4]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2024)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 Typical Passenger Vehicle
[5] 美國太空總署 (n.d.).The Earth. NASA Imagine the Universe
有關DFI低碳米耕種先導計劃詳情,請按瀏覽。
Hashtag: #DFI零售集團 #低碳米 #御品皇 #惠康 #MarketPlace #可持續發展 #ESG #減少碳排放

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關於 DFI 零售集團

DFI 零售集團 (「集團」) 為亞洲著名的零售集團,致力可持續發展,服務亞洲每一代顧客的日常時刻。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團連同聯營及合營公司共經營超過10,700間店舖,並僱用逾19萬名員工。 集團透過強大的店舖網絡和高效的供應鏈,致力為亞洲消費者提供優質且超值的產品,以及卓越的購物體驗和服務。集團連同聯營及合營公司經營多個著名品牌,並歸納為六大類別,包括:健與美產品、便利店、食品、家居用品、餐飲及其他零售業務。

作者簡介:MediaOutReach是一家全球新聞通訊社,是亞太地區新聞稿發佈服務專家,也是唯一一家在亞太地區22個國家擁有自己發佈網絡的新聞通訊社。Media OutReach直接向目標記者發佈多媒體及多種語言的新聞稿,旨在優化新聞報導,為公司的新聞稿建立網上曝光度,方便大眾分享新聞稿至社交媒體,並提供精闢的報告,檢視成效。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